你攻我防打沙包(图)
制法及玩法:用碎布及针线缝成拳头大小的正方体或六面体布袋,用细沙塞满即成沙包。玩时在规定场地内前后各一名投手用沙包作武器“投杀”对方,被击中者就罚下场,若被对方接住,则此人可以增加“一条命”,或者让一个本已“阵亡”的战友重新上场。“攻方”人员捡沙包要快,丢沙包更要迅速、有力,要趁“防方”人员跑动、转身还没有站稳脚跟时砸过去,否则沙包容易被对方接住。有时还要用点计谋,假装要砸左边,却突然砸向右边的另一个人,攻其不备。“防方”长胜法则只有一条:躲躲躲!
“小学的时候,打沙包是我们女孩子课余时间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。”已进入而立之年的杨女士对打沙包情有独钟。
那时候,几乎每天都有打沙包这样的“战争”。每人揣着几个沙包在书包里带到学校,只要放学的铃声响起,就欢呼着来到操场或空地上打沙包。大家猜拳分成人数均等的两组,轮流当“攻方”和“防方”。游戏在阵阵惊呼声中进行着。为了能在打沙包时“保命”,那时伙伴们既需要有抗击打的“硬功夫”,还要有跳跃“轻功”,最重要的是要有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的“接暗器功夫”。而对于有相当攻击性的投手来说,个个都希望自己出手均可“包无虚发”。
市民张女士回忆说,那时如果哪位女孩能坚持到最后,并能起死回生,“救活”已“死掉”的伙伴,那么在一段时间内毫无疑问就成了大家崇拜的偶像。曾有个伙伴创下了一场“战争”中连接“救活”6个人的最高记录。所以,每次对手都集中力量瞄准她,欲先置她于“死地”。但由于她接住的包实在太多,所以她的“命”就多得不可思议,常常“战”到上课铃声响了,大家散去,于是她便高声朝对方喊着:“你们还欠我5条命呢,中午咱们再来……”现在回忆起来,仍然感到特别愉悦。
在飞来飞去的沙包中,在左躲右闪、嘻嘻哈哈中,我们不知快乐地度过了多少个美丽的黄昏,也不知砸烂了多少个沙包,并在奔跑、投掷运动中锻炼了身体。回想起那些用碎布制成的小小沙包,带给我们的岂止是欢乐啊!
下期游戏预告:打尜(音gá)。如果您想把喜欢的儿时游戏、趣事告诉大家,请快来参与。
发表回复